《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曾這樣說:“美食,是一座城市的符號,。她代表一座城市的性格,、氣質(zhì)和人文精神。反映人生活態(tài)度,、情感記憶和家風傳承,,進而被賦予更加意味雋永的時代印記和文化情懷?!?/p>
如果說粵菜的“鮮”和“補”,,代表著老廣對安逸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那徽菜的“咸”“辣”就好像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傷口,,通過最直接的味覺沖擊,,讓人大汗淋漓,只想趕緊攝入大量碳水,,將滿足感推向更高潮,。
從一碗牛肉湯中開始
18歲開始,我去往南方上學,,每當跟別人自我介紹,,聽聞“我來自淮南”時,對方的下一句多半是“淮南牛肉湯”,?沒錯,,就是這個淮南。
這里過去被稱作“百里煤城”,,20世紀80年代的淮南煤礦機械化程度還不算高,,井下高溫高濕環(huán)境艱苦而且危險。礦工工作時的體力和精神消耗都很大,,滋補美味淮南牛肉湯傳到西部礦區(qū)后立即得到了廣大煤礦工人的喜愛,。
聽家里的長輩說,剛開始牛肉湯里只放切片牛肉牛雜,,后來為了降低成本,、豐富口感嘗試加入了多種食材,經(jīng)過反復摸索實踐,,最后確定為粉絲,、千張、豆餅這三種淮河流域最為常見的食材,,俗稱“三摻”。今天在田家庵老街一帶有的牛肉湯店老板招呼客人還會問一聲:“放啥?三摻嗎,?
在我的記憶中,,走在家鄉(xiāng)的大街小巷,處處都是牛骨熬煮的香味,,牛油淡淡的辛辣與各種香料滋味雜糅在一起,。不論男女老少,人們總是圍坐在桌旁,,呼吸間吐納著這股溫暖和誘人的氣息,。
并且,在淮南大多數(shù)地方是油酥燒餅搭配牛肉湯,,一般認為這是口感最佳的組合,,很多牛肉湯店門口都有兩個大爐子,一個熬湯一個打燒餅,。這樣的飲食習慣也影響著我,,每當吃到味道濃郁的湯面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想配上一根油條,,將其泡在湯水中,,等待著汁水浸滿后的一口滿足。
南方的朋友或許無法理解,,早餐吃這種略顯刺激的湯食,,又或許是時間匆忙來不及滿滿享用,但這就是我過去的生活,,在一座小城里,,從一碗牛肉湯中開始,人生的前小半段就這樣安穩(wěn)平靜地度過,。
在一碗牛肉湯中相逢
畢業(yè)后,,我留在了廣東工作、生活……不知不覺已經(jīng)快十年,。少年總是希望自己的青春會轟轟烈烈,,來到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就會屬于自己,,但很遺憾我也只是蕓蕓眾生之一,。
曾幾何時,我一度厭惡自己的這段略顯普通的經(jīng)歷,,略顯寡淡無味,,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循環(huán)往復。不過所幸自己的工作性質(zhì)比較特殊,,能夠到處走走看看,,品嘗各地的美食療慰自己,,給無聊的生活增添一些變化。
但工作五年,,游走在各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有時恍惚間,我會分不清自己身處在何地,,酒店的窗戶外可以是任何地方,,早餐往往也是囫圇吞棗,或者直接推至中午一并解決,。雖然總有人提醒我要“照顧好自己”,,但歸屬感的缺失卻讓我對每次相逢顯得患得患失。
或許大家無法理解,,我在祖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發(fā)現(xiàn)“淮南牛肉湯”門店時的驚喜,,誠然,若深究其“正宗程度”,,答案或許總不盡符合期待,,但僅僅因為這個名字的出現(xiàn),我與家鄉(xiāng)之間,,好像有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
正宗的牛肉湯,牛肉要選自江淮一代的黃牛,,取其骨配以淮河之水熬湯,,并且每一家淮南牛肉湯都有其秘方,熬制時加入幾十種滋補藥材及鹵料,,還要搭配淮南本地特色的綠豆餅,、千張、粉絲等輔料,,這些都是外地較為少見的食材,,所以對淮南本地人而言,往往出了這個城市就很難吃出家鄉(xiāng)的那股“味”,。
而每逢節(jié)慶歸鄉(xiāng),,與朋友相遇時,無需多言,,大家默契地走向那家熟悉的街邊小店:“老板一碗湯二兩粉,,三摻都要,記得加辣,!”
撰文:李宗林
來源:南方農(nóng)村報,、農(nóng)財寶典新牧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