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山水至清 奔跑致遠”清遠好風土·2024清遠馬拉松賽第二次新聞發(fā)布會召開。會上發(fā)布了賽事最新的籌備情況以及賽事線路,、獎牌,、參賽服等賽事元素,舉行了贊助商簽約授牌儀式及愛心酒店授牌儀式。清遠市政府相關領導,、相關單位代表,、新聞媒體、跑友代表出席本次新聞發(fā)布會,。
(清遠馬拉松宣傳片,,時長共1分11秒)
參賽情況
據介紹,本屆清遠馬拉松將于3月17日上午7:30在清遠體育館北門鳴槍起跑,。賽事設有馬拉松(6000人),、半程馬拉松(6000人)、歡樂跑(8000人)三個項目,,并配套第一賽道全國高校馬拉松聯(lián)賽,。賽事規(guī)模2萬人,總報名人數52869人,。1月30日,,賽事完成抽簽,中簽的2萬人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qū)(含港澳臺),。國內選手覆蓋了34個省級行政單位,,其中省內18237人,省外1763人,;清遠籍參賽選手6829人,,其中歡樂跑5597人,半程馬拉松635人,、馬拉松597人,。
此外,本次賽事共有230 所高校,,5642人報名參加全國高校聯(lián)賽,,組隊成功的高校110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85,、211,、雙一流學科高校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港澳高校共54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暨南大學列參賽人數前三位,。
獎牌參賽服
2024清馬獎牌靈感來源于鳳城的“鳳”,。清遠別稱“鳳城”,在清遠地區(qū),“鳳城”由來也有感人的人鳳相救的故事,;“鳳”是清遠的一種文化標識,,將鳳的元素融入獎牌中,更加體現清遠的城市特色,。
獎牌正反兩面古風祥云裝飾、橘紅色展翅飛翔的鳳凰,,展現清遠積極向上,、奮發(fā)向前以及蓬勃發(fā)展的精神面貌。
2024清馬獎牌。
本屆賽事服裝面料使用橙色小方格透氣布,,美觀大方,,具備舒適、輕盈,、透氣,、速干的特點,2024清馬的字樣印在參賽服背面,,具有收藏價值,,是難以復刻的美好回憶;代表活力的橙色穿在選手身上,,象征著選手們擁有一顆勇敢的心,,敢于挑戰(zhàn)自我,敢于追求夢想,。
2024清馬賽事服裝
高校聯(lián)賽參賽服則是選擇了背心款式,,參賽服正面是“清遠山水”和“龍”的形象的融合展示,二者交相輝映,,龍在山水中遨游,,寄托著每位選手在比賽中體驗到行云流水般的奔跑節(jié)奏與愜意,背面印刻了“第一賽道高校聯(lián)賽”的字樣,,同樣值得珍藏,。
高校聯(lián)賽參賽服,。
賽事路線
本屆賽事路線主要集中在清城區(qū),全半馬起終點設置在清遠體育館北門,、歡樂跑終點設置在清遠旅游客運碼頭,。同時,賽事設有多個賽道氛圍點,將為參賽者提供獨特的比賽體驗,。
2024清遠馬拉松賽事線路,。
保障措施
為了確保比賽期間的安全和順利,,賽事組委會采取了多項保障措施。
酒店住宿方面,,組委會成立了愛心酒店聯(lián)盟,,有29家酒店參與,為參賽選手提供良好的住宿保障,。
醫(yī)療保障方面,,賽事組委會沿途設置25個醫(yī)療站、25輛救護車,、36組騎行救護隊,、102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40名急救跑者,、747名醫(yī)療志愿者,、500多人的警馬護跑團,以保障參賽者的生命安全,。
安保方面,,將設置人臉識別系統(tǒng),分區(qū)域管理賽道監(jiān)控設備等,,確保賽事安全和有序,。志愿者招募方面,組委會向本市13所高校招募了3540名志愿者參與比賽的保障工作,。
選手出行方面,,組委會設置了清遠高鐵站接駁專線、城際清城站接駁專線2條接駁專線,,可直達參賽物資發(fā)放地點,。賽事當天設置了4條跑友接駁專線,分別是2條太和洞—銀泉體育公園的接駁專線,、東城—銀泉體育公園以及美林湖—銀泉體育公園接駁專線,,確保選手順利參賽。同時,,賽后設置了歡樂跑疏散線路:清遠旅游客運碼頭-小市橋南,,乘車地點為北江東路-環(huán)城東路北段輔道;全馬半馬疏散接駁則是按照集結4條線路原路返回,,乘車地點為峽山東路鳳凰春天花園段,。
同時,,賽后設置了歡樂跑疏散線路:清遠旅游客運碼頭 — 小市橋南,乘車地點為北江東路 — 環(huán)城東路北段輔道,;全馬半馬疏散接駁則是按照集結4條線路原路返回,,乘車地點為峽山東路鳳凰春天花園段。
選手福利
“清馬”參賽選手除了可以通過奔跑游覽清遠自然風光,、感受文化底蘊,、品嘗特色美食、感受這座城的“文化味”和“煙火氣”外,,市內多個A級旅游景區(qū)也為選手提供了重磅福利,,選手憑參賽證可以享受折扣優(yōu)惠!
2024清遠馬拉松賽線上賽
為讓更多的人參與清馬,,即日起將同步推出清遠好風土·2024清遠馬拉松賽線上賽,可獲得線下同款獎牌與線下大眾選手同款參賽服,。市民在“第一賽道APP”報名參加即可,。
清遠馬拉松線上賽報名指引,。
【記者】張妮靜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