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嶺南人祭祖的供臺上總少不了一抹青綠,。從“時節(jié)做時粿”的古訓(xùn),,到“吃盡寒食十二紅”的俗諺,,廣東人用食物串聯(lián)起對先人的追思與對春日的期許,。自粵東至粵西,,由珠三角至粵北,,一城一味,一地一俗,,匯成廣東清明美食地圖,,一口吃透嶺南春。
潮州·樸籽粿
“清明節(jié)食葉,,端午節(jié)食藥”,,潮州人深諳此道。相傳宋元戰(zhàn)亂時,,潮人避居山林,,以樸籽葉充饑,后世逐漸成為清明祭祖必備,。將樸籽樹新發(fā)的嫩葉搗成漿,,與米漿混合蒸出翡翠色的樸籽粿,形如小茶杯,,松軟如米糕,,入口唇齒間盡是樸籽葉的清香,是頗具潮汕特色的“抹茶小蛋糕”,。
汕尾·薄餅
薄餅是汕尾人祭祖歸家后常吃的傳統(tǒng)小食,。薄餅有甜咸之分,甜制通常以白糖,、紅糖,、芝麻,、豆酥等為餡料,酥脆香甜,,咸餡則以蔬菜,、肉類、海味等為主,,口感豐富,,香而不膩。
梅州·清明粄
客家人采艾葉,、苧麻葉,、白頭翁等十?dāng)?shù)種青草,焯水擂泥,,與糯米粉,、粘米粉揉成青粄,或蒸或煎,,佐以紅糖姜汁更是風(fēng)味十足,。梅州童謠唱道:“清明粄,苦甘甘,,食哩目珠亮盞盞,。”清明前后雨水多,,濕氣重,,吃清明粄還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
湛江·發(fā)糕
雷州半島的清明,,發(fā)糕不可或缺也。發(fā)糕則以糯米,、紅糖蒸制而成,,鮮香撲鼻,甜而不膩,,糯而不粘,。之所以叫發(fā)糕,是因為經(jīng)過發(fā)酵和蒸煮,,糕體氣孔多,,發(fā)得很蓬松,于是便有了“發(fā)財”的美好祝愿,。漁民出海前祭祖,,必供發(fā)糕,祈風(fēng)調(diào)雨順,。
茂名·田艾米籺
田艾米籺以田艾和米粉為主料制成,。清明前后,,當(dāng)?shù)厝瞬烧~,曬干后制成艾絨或直接搗碎成漿,,與糯米粉,、粘米粉混合揉成外皮,裹入餡料,,甜餡多為椰絲,、花生、芝麻和紅糖,;咸餡則用蝦米、蘿卜干,、臘肉等,。制作時,常以木模塑成圓形或半月形,,墊上菠蘿葉蒸熟,,外皮柔韌彈牙,內(nèi)餡鮮香,,兼具艾草的微苦與甘甜,。
江門·雞矢藤餅
清明雨潤,田埂間雞矢藤蔓生長,。雞矢藤又名臭藤,、五香藤,是嶺南地區(qū)常見的藥食兩用植物,。雞矢藤餅雖其貌不揚,,但其葉搗汁制餅反而清香不“臭”。蒸制出的藤餅呈墨綠色,,草香濃郁,,還具有祛風(fēng)利濕、消食化積,、解毒祛濕等功能,。雞矢藤餅作為傳承多年的傳統(tǒng)小吃,也是很多江門人的童年回憶,。
韶關(guān)·艾糍
艾糍在韶關(guān)地區(qū)流傳已久,,承載著豐富的客家文化底蘊,是客家美食與清明文化的重要代表,。選用新鮮艾草,,采摘其鮮嫩的部分,以保證艾草清香的味道,,搭配優(yōu)質(zhì)的糯米粉,,使艾糍口感軟糯,。艾糍有圓形、餃子形等各種形狀,,餡料與外皮融合恰到好處,,鮮香四溢,老少皆宜,。
佛山·烤乳豬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的廣府舊俗,在佛山清明尤盛,。作為廣府廣東人祭祖的祭品之一,,烤乳豬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應(yīng)節(jié)之佳肴,祭完先人后,,親戚們再聚餐食用整只乳豬,。乳豬皮酥肉嫩,肥而不膩,,又鮮又嫩,,入口奇香。
廣州·蕎菜炒燒肉
“蕎菜掛紙,,兒孫有心”,,廣府清明祭品中,必有一把根帶紅泥的蕎菜,。蕎菜又叫清明菜,,與蔥形似,蕎菜白莖綠梢,,與燒肉同炒,,脆嫩中帶著炭香,是有名的時令佳肴,?;浾Z中,“蕎”與“轎”同音,,有“先人坐轎歸去,,免卻受乍暖還寒之苦”的寓意。
廣東春茶
品嘗各類清明糕點美味時,,搭配一壺廣式特色春茶,,可謂“人間至味”。
春天氣溫低,,雨水多,,蟲害少,茶葉生長周期長,氨基酸含量高,,茶葉發(fā)酵度低,,所以春茶格外“鮮、純,、清晰”,。而春茶中的“明前茶”,芽葉細嫩,,色清香絕,,最受茶客追捧,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作為全國重要的茶產(chǎn)區(qū),廣東各地的茶葉各具特色,,潮州單叢茶以“一樹一香”造就茶中香水,,梅州嘉應(yīng)茶融高山烏龍與炒米香于一身,清遠英德紅茶憑紅艷湯色與醇厚香氣登頂皇室茶宴,,江門柑茶借新會陳皮與茶葉共舞果韻陳香,河源紫金蟬茶因小綠葉蟬生出蜜香奇味,,韶關(guān)白毛茶以白毫勝雪,、蘭香清雅演繹自然之道。
從潮汕山間的樸籽粿,,到珠三角的蕎菜炒肉,,各地人們編織出獨屬于廣東的清明美食地圖。這些食物或取草木之靈,,或借山海之味,,在供臺與餐桌間流轉(zhuǎn),讓追遠慎終的儀式多了幾分溫情,,讓嶺南的春意在舌尖綻放,。而今,年輕人帶著網(wǎng)紅艾餅踏青掃墓,,老字號茶樓推出“清明五味”點心盒,,傳統(tǒng)與新潮在炊煙和細雨中交融,清明的傳統(tǒng)文化也在美食中傳承,。
實習(xí)生:劉逸桐
來源:南方農(nóng)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