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春光好
賞花正當時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讓我們用詩詞
解鎖春日南粵
以文學為注腳
透過一平一仄
賞名花名樹
閱綠美廣東
| 木棉花
二月一日雨寒
宋·楊萬里
姚黃魏紫向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
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綿花,。
綠美解析:這首詩是南宋淳熙年間楊萬里任職廣東時所作,,贊美木棉花早于百花來到人間的。廣州春天,,繁花競開。大街小巷中,,云山珠水間,,滿樹紅花高聳入云,,熱烈似火,。木棉花,,又被譽為英雄花,,是廣州市花,,也是嶺南精神的象征,;廣州,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tǒng),、深厚紅色基因的英雄城市,。一朵花,,一座城,,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 杜鵑花
杜鵑花詞
唐·施肩吾
杜鵑花時夭艷然,所恨帝城人不識,。
丁寧莫遣春風吹,留與佳人比顏色,。
綠美解析: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她樸實沒有牡丹的富貴,;她清新沒有荷花的嬌貴,;她平常沒有菊花的金貴,;她普通沒有梅花的稀貴。她盛開時象燃燒的火,,象征著純潔的愛情和誠摯的友誼。美麗的杜鵑花始終閃爍于山野,,妝點于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眾多的文人墨客歡心,。
| 鳳凰花
鳳凰花
當代 陶濤
涅槃火焰舔蒼穹,,飛出鳳凰夢幻中,。
狂飲賺來生命綠,風流醉得滿天紅,。
綠美解析:鳳凰花又名鳳凰樹,是很高的喬木,,在廣東唯有木棉可以媲美,,花開時極有氣勢,,紅云一片,完全可以蓋住翠綠的枝葉,,煞是好看,。葉片對生,,非常像含羞草的葉子,整齊的排列,,不開花時在樹下躺著,,看碧空中的綠葉,亦十分風致,。
| 菊花
菊酒
清·黃紹昌
園林風雨夜來狂,,黃鞠樽前尚有香。
為報柴桑家釀熟,,便須酩酊過重陽,。
綠美解析:該詩出自《中山市小欖鎮(zhèn)志》第五篇載《清同治十三年甲戌欖溪菊花會征詩詩選》。中山市小欖鎮(zhèn)素有“菊城”之美稱,,其藝菊之風盛于明清,,技藝嫻熟于康熙年間。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第二屆菊花大會舉辦大型“斗菊筵”,,開筵征詩4000余卷,,聘請南海榜眼譚宗浚評閱,香山長洲人黃紹昌所作詩皆登榜首,,時稱“菊花狀元”,。
| 紫荊花
見紫荊花
唐·韋應物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
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綠美解析:自古以來,,不少文人騷客用紫荊花寄托親情與思念,。紫荊是落葉灌木,又名滿條紅,、團結樹,、鄉(xiāng)情樹等,豆科紫荊屬,,葉似掌,,開紫紅色細碎小花,花梗短,,貼枝而放,,放則成團簇狀,團團簇簇的花朵擁擠枝頭,,一派親密無間的模樣,。紫荊花開,滿園春色,,一簇簇,、一團團的,,像無數只火把,照亮了人們的心房,。
| 蓮花
江南
漢·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綠美解析:在肇慶七星巖石湖,,荷花相依滿池塘,人間有仙境,。荷花不蔓不枝,,亭亭立于水中,在綠水中靜靜地裝點著湖面,。粉嫩的荷花在荷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俏皮、可愛,,置身于層層疊疊的荷葉,,讓盛夏的燥熱,隨著幽香煙消云散,。
| 梅花
山園小梅二首·其一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綠美解析:頷聯(lián)“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林逋千古流傳的兩句,,也是吟詠梅花的絕唱之作,。梅州自古多梅樹。在梅州城東有棵古梅,,名曰潮塘宮粉,,是已千年有余的宋代野生古梅。這棵高約10米,、冠幅16米的古梅,,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底花期時,,花瓣層層疊疊,馨香遠揚,,引得東西南北的游客聞香而來,。
| 榕樹
榕
東漢·楊孚
榕樹棲棲,長與少殊,。
高出林表,,廣蔭原丘。
孰知初生,,葛藟之儔,。
綠美解析:榕樹對南國的意義不僅限于好遮陰。搖著扇子坐在樹下的大麻石上,,或拉家常,,或下棋,或聽“講古人”講古,,榕樹記錄著最生動的市井生活,,也承載著老廣東最親切的街坊情誼。據林業(yè)部門統(tǒng)計,,廣東境內有8萬多棵名副其實的“古樹”,,其中樹齡500歲以上的,有760棵,。在廣東省的古樹中,,榕樹數量最多,約2萬株,。
| 香樟樹
寓意詩五首(節(jié)選)
白居易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圍,。
天子建明堂,此材獨中規(guī),。
養(yǎng)材三十年,,方成棟梁姿。
綠美解析:樟樹木材堅實,,氣味芬芳,,不讓蛀蟲有任何蠹蝕之機,多用作建屋造梁,。古人常用樟木,,喻棟梁之才。樟樹是我國南方常見的品種,,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和文化價值,。樟樹以其高大挺拔的姿態(tài)和芳香的氣味而聞名,,樟樹壽命很長,在廣東百年的樟樹不計其數,,上千年的也有不少,。
【記者】黎祖瑜
【攝影】吳秒衡(部分圖片來源為視覺中國)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