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大年三十
告別一年的奮斗與求索
游子們帶上喜愛的客鄉(xiāng)特產(chǎn)
踏上回家的旅途
或繁或簡的年貨里
既有一年間與日俱增的思念
也有與家人、老友分享美好的喜悅
更有闔家團圓,、故人重逢的美滿
在外打拼,,帶什么當?shù)靥厣中沤o家人分享?我們采訪了三位在廣州拼搏的客鄉(xiāng)游子,,了解他們?yōu)榧胰诉x擇廣東土特產(chǎn)背后的故事,。
廣式臘腸
“打鬧、嬉戲的場景歷歷在目”
小李是一名媒體從業(yè)者,,今年是他在廣東生活的第八個年頭,,廣東海洋大學畢業(yè)后,他就一直留在廣州,。
“早年,,父母就曾在廣州工作,我對這里充滿了向往,,所以高考志愿中五個有三個選的是廣州的學校,,最終卻被位于湛江的廣東海洋大學錄取了,不過幸運的是,,畢業(yè)后我在廣州找到了工作,。”小李述說著自己與廣東的故事,。
小李告訴記者,,工作以后,他回家過年都會帶一些廣東特產(chǎn),品類每年都有些變化,,但廣式臘腸每年都會買,。
“小時候,父母回家過年就會給我和弟弟買廣式臘腸,,與安徽的咸口不同,,廣式有些甜,風味不一樣,,弟弟很愛吃,。”小李回憶道,,“那時候,,爸爸規(guī)定一人一片分著吃,如果弟弟端盤子,,他總是會把切得厚的臘腸挑出,,與較薄的間隔排列。然后一人一片品嘗時,,他拿到的就都是比較厚的,,想來也著實有趣?!?/p>
與小李不同,,小李弟弟大學畢業(yè)后考上了家鄉(xiāng)的公務員,留在了老家,,“說實話,,我們每年也見不了幾次面,可能他也不再愛吃廣式臘腸,,但是看到這個,,童年時候兄弟倆打鬧、嬉戲的場景就歷歷在目,?!?/p>
海參鮑魚盆菜
“無論如何都不能虧待家人”
“帶著廣州買的年貨回家,感覺像是把這一年在廣州體驗的所有美好都帶了回去,?!边^年返鄉(xiāng)前,志芳買了五大盒海參鮑魚盆菜,,偌大的后備箱裝得滿滿當當。
志芳來廣州打拼已有17年,,從最初的紡織廠女工到現(xiàn)在的批發(fā)店老板,,一路的摸爬滾打讓她眉宇間多了幾許英氣,可講起海參鮑魚盆菜背后的故事,平日里的豪爽仿佛被一股暖流融化,。
“08還是09年的時候,,我們剛來廣州沒幾年,我公公到廣州看病,,我家女兒也一起來了,。在吃大排檔時,她看著菜單問我‘鮑魚’是什么魚,,我其實挺想點一份的,,但看到一百多的價格,就猶豫了,,當時手頭真的很緊,,就和她說這個魚不怎么好吃?!敝痉奸_始回憶,。
后來,志芳與幾個工友合作往外地批發(fā)服裝,,手頭開始變得寬裕,。那年過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買鮑魚回家,,“我和丈夫花了不少錢買了很多干鮑魚,,但可能由于我們廚藝欠佳,女兒吃了后竟說,,‘果然不太好吃’”,,志芳的憂傷中露出了一絲笑容。
前幾年開始,,鮑魚的預制菜產(chǎn)品越來越多,,志芳在見到各大廣告后便買了一些品嘗,其中一款海參鮑魚盆菜讓她愛不釋手,,過年時總會帶很多箱回去,。“一來,,是想給家里小孩老人買點平時不太舍得吃的好東西,;二來呢,以此紀念一下過去的艱苦歲月,,警醒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虧待家人,。”
封開杏花雞
“希望不愉快能在品嘗這只雞后消散”
在回家過年前,,老程特意去了趟肇慶封開,,買了五只封開杏花雞和一些封開杏花雞做成的鹽焗雞和醬油雞,。
前不久,辦公室討論買些什么特產(chǎn)回家時,,以往從不帶特產(chǎn)回家的老程向同事們詢問“帶些什么好呢”,。
一句“你今年吃過的最讓你難忘的東西嘍”牽住了老程的思緒。
“應該就是去封開出差時吃的雞了,?!崩铣滔萑肓顺了肌?/p>
雖然廣東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但老程一家卻幾乎不吃雞,。
“我記得小時候有次生病,將近一個月才完全康復,,病完以后,,用我媽的話來說,我‘瘦得只剩皮包骨頭’,?!崩铣涕_始回憶。之后,,老程母親聽說老母雞有營養(yǎng),,一周燉兩次雞,而且還要求他把湯都喝下去,,直到老程有一次喝吐,。后來,經(jīng)過幾次激烈的爭吵,,程母放棄了繼續(xù)逼迫他吃雞喝湯,。
“我當時很委屈,一直和母親爭吵,,最后一次吵得很兇,。但回過頭來想想,當時家里本就因為給我看病而十分拮據(jù),,母親為了我也確實不容易,,我要是能多些體諒她就好了?!?/p>
雖然當時的爭吵早已結束,,但雞再也沒有上過老程家的餐桌,這仿佛成了老程和母親間一道無聲的傷疤,。
老程告訴記者,,那次吐了之后,聞到雞的味道便想吐,,“那種油膩感油然而生,,但今年在封開出差時吃到的杏花雞改變了我對雞的刻板印象,,雞的油膩主要來自皮下面的那層油脂,而杏花雞皮下幾乎沒有油脂,,皮吃起來是脆脆的,它肉也很嫩,,味道極其鮮美,。”
“希望我和母親當初因為雞而產(chǎn)生的不愉快,,能在共享這只杏花雞后消散,。”
祝所有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
都能選出恰到好處的客鄉(xiāng)風物
或共懷往昔
或共情美好
抑或共赴未來
【策劃】嚴亮 周曉鳳 麥倩明
【統(tǒng)籌】董玉 冼偉鋒 樊靜東 黃幗蓉 蘇若晶 庹朝均
【見習記者】胡亦赟
【設計】曾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