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連南瑤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之際,由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指導,,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座談會在連南瑤族自治縣工人文化宮成功舉辦。
廣東省民族宗教委黨組成員,、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長羅龍,,省民族宗教委二級巡視員、民族工作二處處長李清國,,廣東省地方志館副館長杜冬生,,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校長戴青云、副校長黃秋文,,連南瑤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房志榮,連南瑤族自治縣政協主席李春益,,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黨委書記黃文浩,、院長楊文炯等領導出席會議。座談會由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黃秋文教授主持,。
會議還邀請了來自寧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廣東省地方志館、中國民族博物館,、廣東瑤族博物館,、清遠市委統戰(zhàn)部、(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乳源瑤族自治縣等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民族自治縣等單位負責人,,以及連南瑤族自治縣領導干部,,共計130多人參加此次會議。
房志榮在會上致歡迎詞,主要介紹連南在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成效,,系統總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連南樣本”經驗做法,,并表示將積極吸收本次座談會的智慧結晶,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奮力推動連南在民族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中走在前列,。
戴青云介紹了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辦學歷程和民族學特色,,表示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發(fā)揮民族院校特色優(yōu)勢,,加強校地合作,,不斷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貢獻力量,。
羅龍在致辭時,全面介紹了《“三交”史料匯編·廣東卷》編纂工作的最新進展和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的積極態(tài)勢,,強調要積極組織推動各課題組加快進度,、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并寄語連南要以縣慶活動為契機,講好民族“三交”故事,。
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汪鯨從廣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情況,,指出廣東各民族長期不斷遷徙,,經過三次大交融,形成了現今廣東各民族的分布格局,。最后為《“三交”史料匯編·廣東卷》的編纂工作提出三點建議,。
廣東省方志館副館長杜冬生詳細介紹了該館館藏的少數民族文獻,,尤其是指出廣東方志、年鑒,、家譜,、地情文獻等文獻中的瑤族基本情況,并希望大家利用該館館藏的文獻,,助力瑤族研究,。
廣東瑤族博物館館長唐學情以“連南社會發(fā)展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題,,介紹連南瑤族在當地發(fā)展的基本情況,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體案例和連南瑤族在“三交”方面作出的具體貢獻,。
以“新時代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軌跡”為題,,寧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副校長李偉介紹了新時代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軌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定為工作主線,意味著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形成全黨共同做民族工作的新格局,。
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田敏介紹其團隊編纂出版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古村落民族志》,,主要是從連南八排瑤傳統文化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況,,展示連南八排瑤的具體特色。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院長楊文炯教授從連南展現出的很多典型“三交”案例出發(fā),用最生動鮮活的事跡,,指導連南如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他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本次座談會準備充分,,主旨報告主題鮮明,,研討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他希望與會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以本次座談會為新的起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馬俊煒
【圖片】連南發(fā)布供圖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