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草長鶯飛,,人間鮮活了起來,,春和景明的風光來到最宜人的時分——春分。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廣東小縣城,,幾十萬畝的紅色土壤上,,漫山遍野的菠蘿編制成一張黃綠地毯,在春風中連綿起伏,。
在湛江徐聞,成熟程度與品種不同的菠蘿匯聚為五彩斑斕的海洋,。 攝影/林嘉
摘下一顆切開,,濃郁而纏綿的菠蘿香撲面而來,味道酸甜清冽,,就像春天般的溫暖又透著一股清新和活潑,。
圖/視覺中國
在萬物萌芽復生之際,菠蘿,,憑借簡單而又熱鬧霸道的香氣占滿了整個春天,。
圖/田野創(chuàng)新
時下菠蘿正俏
吃春數它最好
《黃帝內經》載:“食歲谷”,意思就是要吃時令食物,,“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最重要的特征。四時之味春為鮮,,當季吃上應季的菠蘿,,才不會辜負春的到來。
頭戴墨綠王冠,脫掉金色鎧甲后的它,,露出飽滿大塊的果肉,,金燦燦的身軀散發(fā)出誘人的香。一口下去,,于舌尖之上,,品嘗到了“鮮氣飄飄”的春,酸味占三成,,余下的皆甜味,,吃起來雙味交替,口感絕不煩膩,。
圖/視覺中國
春天的菠蘿是實打實的應季水果,,在3-5月上市的春菠蘿,,香味更濃郁,、口感也更水潤。菠蘿曾是水果中的奢侈品,,即使在十幾年前,,時令性也很強。
圖/視覺中國
春分飲食講究“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意思是以升補為主,,來順應升發(fā)之力,。《本草綱目》中記載,,菠蘿“能補脾胃,,固元氣,制伏亢陽,,扶持衰土,,壯精神,益氣,,寬痞,,消痰,解酒毒,,止酒后發(fā)渴,,利頭目,開心益志,?!?strong>菠蘿時令季,吃春數它好。
年年春來,,多少人都在翹首以盼這一口酸甜多汁的清新滋味,。
圖/田野創(chuàng)新
《植物名實圖考》里如此寫道:“露兜子產廣東,一名波羅,,生山野間,,實如蘿卜,上生葉一簇,,尖長深齒,,味、色,、香俱佳……果熟金黃色,,皮堅如魚鱗狀,去皮食肉,,香甜無渣,。”這里的露兜子就是菠蘿,。
沒錯,,中國最大的菠蘿生產基地,既不在海南也不在臺灣,,而是在廣東,。“中國菠蘿看廣東”,徐聞,、雷州,、惠來、陸豐,、中山是廣東菠蘿主要產區(qū),,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菠蘿種植面積約為59萬畝,,產量約為129.8萬噸,。
徐聞“菠蘿的?!庇瓉碡S收季,。攝/陳北跑
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湛江徐聞“菠蘿的?!?,它坐落于中國大陸最南端,,在生產中國近一半菠蘿的同時,也形成了中國最為壯美的菠蘿種植景觀帶,。這兒的菠蘿種植面積達35萬畝(占全國1/3以上),,年產量約70萬噸,每年2月到5月,,便是徐聞菠蘿的成熟上市期,,也是這片海最忙碌的時節(jié)。
五彩各異的徐聞“菠蘿的?!本坝^帶。攝/譚家富
五彩各異的徐聞“菠蘿的?!本坝^帶,。攝/陳北跑
啖啖鮮切菠蘿
享受春的儀式
每到這個季節(jié),,廣東大街小巷的水果攤上,大大小小的玻璃罐里,,總會用鹽水泡滿了一根根鮮切菠蘿塊,。“媽媽,,我要吃菠蘿,!”在攤主的熱情招呼下,孩子們一手拿著菠蘿,,蹦蹦跳跳去找朋友玩,。
鮮切菠蘿水果攤,。攝/蔡思宇
對于每一個路過水果攤的孩子來說,吃上一根鮮切菠蘿塊,,就能快樂一整天,。鮮切菠蘿,是一種美味的水果,,更是一段“鮮甜”的童年回憶,。錯過了菠蘿,春日不過是一場寡淡無味的灰色滑行。
近年來,,除水果攤上鹽水罐里的鮮切菠蘿塊之外,,市面上開始出現不少袋裝、盒裝的鮮切菠蘿,,因其即食性,、便利性等特點廣受熱捧,催生了新生代消費者對菠蘿新吃法的新消費,,也是菠蘿鮮吃的消費升級,。
鮮切菠蘿深受消費者喜愛,。
緊跟市場需求,廣東徐聞不僅銷售賣整果,,又開發(fā)了鮮切菠蘿,,將其打造成爆品。一個個小菠蘿被按進機器基座,,鋼刀旋轉,,2秒后褪去外皮,露出鮮嫩的果肉,。經過打包,、冰鎮(zhèn)、冷鏈運送,,24小時內,,便能出現在各大城市連鎖超市的貨架上。開袋即食,,可食率達100%,,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鮮切菠蘿的出現,,是菠蘿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攝/藍東旭
古人說:“春光好,,莫等閑”,。 從傳統(tǒng)的踏春、賞花,、放風箏,、植樹,,到公園和海邊野餐、露營,、徒步……這屆年輕人,,有一百種方式“過春天儀式感”。
他們懂春更懂食,,各色餐布一鋪開,,從氣球鮮花到甜品小吃,必定少不了應季的鮮切菠蘿給“春味”加分,。
年輕人的露營野餐少不了應季的鮮切菠蘿,。圖/ SanGooy
既然追求儀式感,,那就要貫徹到底。挑一個周末,,選一片山清水秀的郊外勝地,,支起一頂帳篷,約上三五好友,,攜貓帶狗,,備上幾盒鮮切菠蘿,這絕對是當代年輕人在忙碌生活之外的一方凈土,。
春食菠蘿,,最為鮮甜,。攝/藍東旭
時不我待,春不等人,。春食菠蘿,,最為鮮甜。這個春天,,通過品嘗當季的菠蘿帶給舌尖味蕾的一些鮮美感受,,讓自己與自然發(fā)生聯結,真正赴一場過時不候的春約,。大把春光,,值得好好享受一把。
【記者】張芷瑜
【來源】南方農村報